新闻中心

我国新质生产力建设困境、政策措施与国合实践

发布日期:2024-09-02 点击数: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保障与战略选择。

图片

一、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建设的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改善,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存在短板弱项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科技投资政策、产权保护、市场机制等原因,导致芯片、特殊材料等关键领域存在明显的短板与制约瓶颈。企业在科研投入和创新管理方面存在短视行为,导致我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水平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在欧美国家实施科技封锁的背景下,高科技产品、高精尖产业科技人才引进面临现实的挑战。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整体来看,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迅速,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研发和咨询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面临土地资源有限、农技术创新不足、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我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端设备制造、关键零部件、芯片制造等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第三产业中信息技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仍需加强。

(三)资源要素利用程度不高

我国资源消耗大,利用率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问题。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中西部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率较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面临总体短缺与地区不均衡等突出问题。我国能源分布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区域供需不匹配。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但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不均衡,蓄能上网等存在各种阻力。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要集中各方智慧,先立后破,因地制宜,统筹布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和堵点,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一)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健全工作机制,设立由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小组,统筹协调各个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确保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指标顺利完成。建立市场化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合作,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优化成果转化服务流程,对前景良好的项目进行持续跟进。优化审批流程,提供成果转化联动式服务,全面提升成果转化审批效率。

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明确科研单位与成果完成人(团队)在项目完成后的权属比例后,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根据成果转化价值建立梯度赋权或分配机制,将成果转化收益向科研人员倾斜。鼓励科研单位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其他赋权改革路径。探索科技成果赋权对象多元化,支持高校根据成果转化需要,将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国有股权,转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资产管理公司等主体持有并管理运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深入落实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支持科研机构根据情况,采用先入股再分股权、先分割所有权再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式,实施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完成人和科技成果转化负责人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获得奖励。

(二)优化提升产业体系

加强产业基础研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挥国资央企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突出打造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创新生态链,增强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的能力,提高创新效能,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促进产业智能化转型。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数字技术产业转化,进一步把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化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融合,挖掘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价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

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转变发展理念,将低碳理念深刻融入产业发展中,推动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产业低碳发展的引领作用,优化业务布局,将绿色低碳“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三)整合匹配核心资源

建立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促进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先配置,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创新评价标准,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

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治理机制。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对企业从引进、培育、评价、提升、整治到退出,实行全过程管理,激发抓项目稳投资促发展内生驱动力,确保能耗、土地、资金、环境容量、数据等资源要素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优质项目流动。

建立全方位精准化工作机制。“优先鼓励”“资源倾斜”“要素限制”“淘汰退出”等措施精准到具体企业,推动项目建设指挥部高效运转。围绕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无缝衔接招商引资有关部门,研判核算招引项目落地的亩均效益,及时将经济拉动性强的项目纳入规划项目库重点推进,全力破难点、疏堵点,助推项目建设提速。强化过程管控,确保重点项目开工率、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预期标准,对效益不达预期项目提出整改措施。

三、国合院新质生产力具体实践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简称国合院)作为部委系统首家民族智库,始终把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电子游艺APP下载_mg游戏下载平台-手机版|官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断加强研究,推进地方理论与实践合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与济宁学院联合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院

2024年4月16日,国合院与济宁学院成立了新质生产力(济宁学院)研究院,围绕产业研究、产教融合、人才交流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整合国内外资源与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二)出版《中国新质生产力构建体系及操作指南》

为推动各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以及全要素提升,国合院组织院士专家、院所学者,进行新质生产力理论、创建体系的研究和典型案例的收集,形成专著《中国新质生产力构建体系及操作指南》。

(三)举办《百千新质生产力行动—院士专家访谈》

为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2024年,联合有关部委院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士专家,新华社、中经网、中国搜索等平台,开展《百千新质生产力行动——院士专家访谈》。

(四)举办“2024年首届中国新质生产力创新大会”

为学习贯彻总书记新质生产力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中央、国家部委新质生产力战略布局,国合院牵头,2024年6月16日在北京举办了2024首届“中国新质生产力创新大会”。会议聚焦全球形势、国家战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地方需求、企业现状与科研院所等新质生产力打造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探索新质生产力试点示范与发展之路。

(五)开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试点实践

为推动地方新质生产力实践,国合院积极与山东、宁夏、山西、新疆及浙江等地联系,选择重点省份、地市、县区与企业,联合开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的科技研发、产业招商、经济转型、干部培训、金融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园区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全要素配置,努力打造国家级新质生产力试点,为更大层面新质生产力建设提供国合智慧与实践案例。

(作者:杨春祥,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首席经济师、博士)

 

来源:国合研究院

相关新闻: